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共多少条规定

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共有7章68条。
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2021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由国务院制定,旨在加强和规范非法集资的防范和处置工作,保护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维护金融秩序和社会稳定。《条例》分为总则、防范、监测预警、调查与处置、法律责任和附则等七个部分,共计68条。
1. 总则:阐述了《条例》的立法目的、适用范围、基本原则和政府职责等。
2. 防范:主要规定了政府、行业主管(监管)部门、金融机构、非银行支付机构、基层组织以及社会公众在防范非法集资中的职责和义务。
3. 监测预警:明确了监测预警机制的建立、运行和信息共享,以及对非法集资风险的识别、评估和报告。
4. 调查与处置:规定了对非法集资行为的调查程序、处置措施、法律责任以及跨地区、跨部门的协调机制。
5. 法律责任:对非法集资的组织者、参与者、协助者以及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进行了详细规定,包括行政责任、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
6. 附则:对《条例》的解释权、施行日期等进行了说明。
《条例》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对非法集资的治理进入了更为系统化、法治化的阶段,为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有助于构建一个更为健康、有序的金融市场环境。
1、非法集资的定义
非法集资是指未经国务院金融管理部门依法批准,向社会公众(包括单位和个人)吸收资金的行为。这种行为通常以承诺还本付息或者给予其他投资回报为诱饵,通过公开宣传的方式,以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吸收资金。非法集资的常见形式包括但不限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非法集资诈骗、非法发行股票债券、非法经营金融业务等。非法集资不仅严重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还可能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国家一直严厉打击非法集资行为,并通过教育公众提高识别和防范非法集资的能力。
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的68条规定,为我国的金融监管和执法提供了详尽的法律依据,有助于从源头上遏制非法集资行为,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