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忘持度中度是什么意思

“吾忘持度中度”这句话出自《论语·阳货》篇,是孔子的一句名言。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我忘记了带量尺(度)的中正标准”。这里的“度”不仅指实际的测量工具,更深层次地指的是衡量事物的标准、准则或行为的适度。
在《论语》中,孔子的这句“吾忘持度中度”是针对弟子子贡的提问而说的。子贡问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即问孔子有没有一句可以指导一生言行的至理名言。孔子回答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著名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也被称为“恕道”。接着,孔子补充说:“吾忘持度中度。”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孔子认为“恕道”是人生的中庸之道,是衡量行为是否得当的准则,是处理人际关系和世间事务的黄金法则。中度,即中庸,是孔子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强调的是不偏不倚、适度而行,避免极端。
孔子的“中庸”思想主张在处理问题时,要兼顾各方,不走极端,寻求平衡和谐。在具体行为上,就是要做到既不过分,也不不足,恰到好处。这句话也体现了孔子对于道德修养和行为准则的重视,认为一个人应该时刻以“恕道”为指导,以此来衡量自己的行为是否得当,是否符合社会公认的道德标准。
1、中庸之道的含义
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概念,由孔子提出,后由其弟子孟子进一步发展。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是追求和谐、平衡,避免极端,主张在处理问题时要兼顾各方,不偏不倚,既不过分也不不足,以达到最佳的处理效果。它强调的是适度,认为事物的两极之间存在一个最佳状态,人们应该努力去寻找并实践这个状态。
中庸之道在个人修养上,要求人们在言行举止上要谦逊有礼,不骄傲自满,也不自卑自贱;在处理人际关系上,要公正无私,不偏袒任何一方,不以个人好恶为转移;在决策时,要深思熟虑,不草率行事,也不犹豫不决。在社会管理上,中庸之道提倡以德治国,以和为贵,反对暴政和苛政。
孔子的“吾忘持度中度”这句话,就是强调在日常生活中要时刻以中庸之道为准则,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达到内外和谐,与人与社会都能保持良好的关系。
2、中庸之道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在现代社会,中庸之道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它提倡的适度、平衡、和谐的理念,对于解决现代社会中各种矛盾冲突,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及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个人的稳定和平衡,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在职场上,中庸之道可以帮助人们在竞争与合作中找到平衡,既不一味地追求个人利益,也不完全牺牲自我,而是寻求互利共赢。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中庸之道提倡的不偏不倚,公正无私,有助于避免人际冲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公共事务中,中庸之道的和谐理念可以引导人们在政策制定和执行中寻求各方利益的平衡,避免极端政策带来的社会不稳定。在个人修养上,中庸之道强调的谦逊、不骄傲、不自卑,有助于培养健康的心态,提升个人魅力。
综上所述,“吾忘持度中度”是孔子对“恕道”这一人生准则的补充,它强调的是在日常生活中要以中庸之道为指导,以此来衡量和调整自己的行为,达到内外和谐,与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在现代社会,中庸之道的理念仍然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