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水法测的体积是什么体积

排水法测得的体积是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即物体在液体中占据的空间量。
排水法是一种测量固体物体体积的常见方法,尤其适用于形状规则或不规则但密度大于液体(如水)的物体。其基本原理是利用物体排开与其体积相等的液体的体积来间接测量物体的体积。具体步骤如下:
1. 准备一个已知容积的容器,通常容器底部是水平的,便于测量液体的初始体积。
2. 将容器装满水至一定刻度,记录此时的水位,这作为测量的初始体积。
3. 将待测物体轻轻放入容器中,确保物体完全浸没在水中,但不与容器壁或底部接触,以避免产生额外的浮力。
4. 再次测量水位,记录物体完全浸没后水位的新高度,这表示物体排开的水的体积。
5. 计算物体排开的水的体积,即新的水位减去初始水位,这个差值就是物体的体积。
排水法测得的体积是物体在水中的体积,如果物体是实心的,这个体积等于物体的实体体积;如果物体内部有空腔,那么测量的体积包含了空腔的体积。在某些情况下,为了得到物体的实体体积,可能需要减去空腔部分的体积。
需要注意的是,排水法测量的体积并不包括物体表面吸附的水膜,因此在某些精确测量中,需要对测量结果进行修正。此外,排水法不适用于密度小于液体的物体,因为这类物体会上浮,无法准确测量其排开的液体体积。
1、浮力与排水法
浮力是液体对浸入其中的物体产生的向上的力,其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在排水法测量物体体积的过程中,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的液体的重量。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等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乘以液体的密度和重力加速度。因此,排水法实际上利用了浮力原理来间接测量物体的体积。
在教学和实验中,排水法常用于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如植物标本、化石、珠宝等。此外,排水法也被用于测量密度大于水的固体颗粒的体积,例如测量土壤颗粒的大小分布,或者在化学实验中测量不溶于水的固体颗粒的体积。
排水法测量的体积是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它反映了物体在液体中占据的空间,是物体实体体积或包含空腔体积的体现,广泛应用于教学、科研和工业测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