酿酒用的大曲如何做的

酿酒用的大曲是通过特定的原料、工艺和微生物发酵过程制作而成的,其制作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原料准备:
大曲的原料通常包括小麦、大麦、豌豆等谷物,这些原料需要经过筛选、清理,确保无杂质。部分地方还会添加一些辅料,如稻壳、玉米芯等,以提供疏松的结构,利于微生物生长。
2. 蒸煮:
将原料进行蒸煮,使其熟化,便于微生物的生长和酶的活化。蒸煮过程中,需要控制好时间和温度,以确保原料熟化而不糊化。
3. 冷却拌曲:
蒸煮后的原料需要快速冷却至适宜微生物生长的温度,一般在30-40℃左右。然后加入曲母(即前一批大曲的一定比例,用于接种微生物),进行混合拌匀。
4. 堆积发酵:
拌好的曲料堆积成一定形状,如圆柱形或长条形,然后在特定的发酵环境中进行堆积发酵。发酵过程中,微生物(主要是霉菌、酵母和细菌)会逐渐繁殖,产生各种酶和代谢产物,如糖化酶、蛋白酶等,这些酶是后续酿酒过程中糖化和发酵的关键。
5. 翻曲:
为了保证发酵的均匀性,发酵过程中需要定期翻曲,一般每3-5天翻一次。翻曲可以调整曲料的温度和湿度,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
6. 晾曲:
发酵一段时间后,曲料需要进行晾曲,降低水分含量,使其更易于储存。晾曲过程中,微生物继续代谢,产生更多有益的风味物质。
7. 陈化:
晾曲后的曲料需要在通风、干燥、阴凉的环境中陈化,这个过程可以进一步优化曲料的品质,使其在酿酒时能更好地发挥糖化和发酵作用。陈化时间通常在3个月到1年以上。
8. 粉碎与使用:
陈化后的大曲根据需要进行粉碎,然后在酿酒过程中添加,与粮食混合,进行糖化和发酵。
大曲的制作工艺复杂,需要严格控制环境条件和操作流程,以确保大曲的品质和发酵效果。不同地区的酿酒厂可能会根据当地的传统和气候条件,对大曲的制作方法进行微调,以适应本地的酿酒需求。
1、大曲与小曲的区别
大曲和小曲是两种不同的酿酒曲,它们在原料、发酵工艺和酿酒效果上存在一些差异:
1. 原料:
大曲主要使用整粒谷物,如小麦、大麦、豌豆等,有时还会添加稻壳、玉米芯等辅助材料。
小曲则通常使用麸皮、米糠等谷物副产品,有时会加入米粉、豆粉等。
2. 发酵方式:
大曲是固态发酵,发酵过程中曲料堆积成块,微生物在曲块内部生长,发酵环境相对封闭。
小曲是液态发酵,将曲料与水混合,形成糊状,微生物在液态环境中生长,发酵速度快,发酵周期短。
3. 微生物种类:
大曲中主要的微生物是霉菌、酵母和细菌,其中霉菌是主要的糖化菌种。
小曲中则以酵母为主,霉菌和细菌数量相对较少。
4. 酿酒效果:
大曲酒通常酒体醇厚,香气复杂,口感丰富,适合酿制酱香型、浓香型等高档白酒。
小曲酒酒体较轻,香气清新,口感爽净,适合酿制清香型、米香型等低度白酒。
5. 地域分布:
大曲酒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北方和中部地区,如茅台酒、五粮液等。
小曲酒则主要在南方地区,如桂林三花酒、桂林醇等。
2、大曲的保存方法
大曲的保存方法对保持其品质至关重要,主要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干燥:大曲应存放在干燥的环境中,避免受潮,以防霉变和微生物过度生长。
2. 通风:保持空气流通,有利于降低曲料的湿度,防止霉变。
3. 阴凉:避免阳光直射,控制温度在15-25℃之间,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影响大曲的品质。
4. 防虫防鼠:定期检查,防止虫害和鼠害对大曲造成破坏。
5. 密封:将大曲装入透气性好的麻袋或编织袋中,然后用塑料薄膜密封,减少与外界环境的接触。
6. 分批存放:不同批次的大曲应分开存放,以免相互影响。
7. 定期检查:定期检查大曲的保存状况,如有异常应及时处理。
遵循这些保存方法,可以延长大曲的使用期限,确保其在酿酒过程中的效果。
酿酒用的大曲制作工艺复杂,需要精细的操作和严格的环境控制,其品质直接影响到最终酿出的酒的风味和品质。通过了解大曲的制作过程和保存方法,可以更好地理解传统酿酒工艺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