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养老保险包含哪些险

居民养老保险主要包括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
1. 基础养老金:这是由政府财政补贴提供,所有符合领取条件的参保居民都能获得。基础养老金的数额因地区而异,由各地政府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财政状况等因素确定。
2. 个人账户养老金:这部分由个人在参保期间所缴纳的养老保险费以及政府的补贴共同构成。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多少取决于个人缴费年限、缴费金额以及账户资金的利息收益。在退休后,参保人可以按月领取个人账户中的养老金,直至账户资金领取完毕。
3. 缴费方式:居民养老保险的缴费标准灵活,参保人可以根据自身经济条件选择不同的缴费档次,通常有多个档次供选择,从低到高,政府对低档次缴费通常会有相应的补贴。
4. 缴费年限:参保人需要达到法定的最低缴费年限,一般为15年,才能在达到退休年龄后领取养老金。对于未达到最低缴费年限的,可以一次性补缴或逐年补缴至最低年限。
5. 退休年龄:居民养老保险的退休年龄通常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保持一致,男性60岁,女性55岁(管理岗位)或50岁(生产岗位)。不过,随着国家退休政策的调整,未来退休年龄可能会有所变化。
6. 丧葬补助金和抚恤金:在参保人死亡后,其家属可以领取一定的丧葬补助金和抚恤金,具体金额和政策各地可能有所不同。
7. 保险关系转移:如果参保人因工作、居住地变动需要转移养老保险关系,可以在转入地继续参加居民养老保险,并将原账户余额和缴费年限合并计算。
居民养老保险旨在为农村和城镇非从业居民提供基本的养老保障,确保他们在年老时有一定的经济来源,保障基本生活。
1、居民养老保险和职工养老保险的区别
居民养老保险与职工养老保险的主要区别在于覆盖人群、缴费方式、待遇水平以及制度设计等方面:
1. 覆盖人群:居民养老保险主要面向农村居民和城镇非从业人员,而职工养老保险主要覆盖企事业单位的在职职工。
2. 缴费方式:居民养老保险的缴费由个人、政府补贴共同承担,而职工养老保险由个人、单位和政府共同缴纳。
3. 待遇水平:由于缴费基数和年限的差异,居民养老保险的待遇水平通常低于职工养老保险,但政府对低收入群体的补贴力度较大。
4. 制度设计:居民养老保险更强调普惠性和基础性,而职工养老保险更注重与个人缴费和工作年限挂钩,待遇与个人缴费水平相关性更强。
5. 退休年龄:两者退休年龄相同,但职工养老保险有视同缴费年限的概念,即在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前的工作年限可以视同缴费年限。
6. 丧葬抚恤待遇:两者在参保人死亡后,家属都可以领取一定的丧葬补助金和抚恤金,但具体标准可能有所不同。
7. 保险关系转移:两者在跨地区转移时,都可以办理养老保险关系转移,但具体操作流程和待遇合并计算可能有所不同。
居民养老保险为广大的农村和城镇非从业人员提供了基本的养老保障,确保他们在年老时能够享有一定的经济支持,体现了社会的公平和关怀。